武威市以各級綜治中心為平臺,扎實推進訴調對接工作,抓前端暢通訴求降糾紛,抓中端做細調解減訴訟,抓后端公正斷案揚正氣,讓各環節工作無縫銜接,實現了矛盾糾紛統一歸集、統一流轉、統一處置,真正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糾紛化解的“集散地”、定分止爭的“橋頭堡”,全力推動訴源治理從化訴止爭向少訴無訴轉變。今年1至10月全市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24301件,訴前調解分流14275件,調處成功9873件,分流率58.74%、調處成功率69.16%,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化解了矛盾糾紛,減輕了群眾訴累,維護了和諧穩定,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點贊。
堅持上下一體
打造“一站式”受理平臺
加強組織保障,解決“誰來管”。市委、市政府將訴調對接納入主動創穩行動,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市綜治中心、市法院、市司法局組成調研組深入基層調研,形成專題報告。結合實際出臺《關于全面推進訴調對接工作的實施方案》,逐級成立議事協調機構,依托各級綜治中心搭建工作平臺,明確職能定位,定期會商研判,強化層級督導,為鋪開工作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及時召開訴調對接現場觀摩推進會議,研究解決陣地建設、人員入駐、經費保障等難點問題,確保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強化陣地建設,解決“哪里管”。結合“楓橋式綜治中心”創建,積極整合各功能室,設置訴前調解室、速裁法庭、人民調解室、法律咨詢服務室等功能科室,協調法院派員入駐中心。統籌司法、住建、自然資源等30多個部門和婦聯、工商聯、工會等20多個行業性調解組織,以“常駐”“輪駐”“隨叫隨駐”等方式進駐辦公。建立與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行政復議與訴訟服務中心、12309檢務服務中心工作銜接機制,對訴訟類糾紛及時分流、高效辦理。
突出實戰錘煉,解決“怎么管”。指導縣區制定訴調對接工作流程圖,出臺訴前調解工作規則、特邀調解員行為規范、工作人員管理辦法、對接分流制度、工作聯絡制度、聯席會議制度、會商研判制度等18項制度機制,實化工作舉措、細化對接流程、規范分流方式、指引調解工作。定期邀請法官、律師開展訴前調解培訓,組織人民調解員跟班法官學習,借助周分析和月研判會議會商研究典型案例,讓入駐調解員學會真本領、練好硬功夫。
堅持多元化解
構建“一體化”解紛體系
注重服務為民讓“調”有溫度。建立登記受理、分類派單、限期辦結、定期回訪等6項機制,利用“中心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實行“雙向受理”,綜治中心受理的涉法涉訴糾紛和法院征得當事人同意調解的案件統一流轉至訴調對接室,按照“宜調則調、宜訴則訴”的原則及時分流至中心調解室和法院,防止案件“掛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調解思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解,定期對當事人回訪,鞏固調處成果。
注重規范流程讓“調”有角度。做好調解各環節記錄和簽字背書,讓調解過程全程可追溯。開展訴前輔導,法官“把脈問診”,訴前調解室編立“訴前調”案號“掛號導診”,調解組織“接診”,采用“情理法”結合方式“對診下藥”。疑難糾紛采用“調解員現場調解+法官遠程視頻調解”方式合力攻堅。調解成功的簽訂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有給付內容、債權債務關系的,公證機構出具公證文書。無法調處的及時終結,實行繁簡分流,依法速裁和公正審理。
注重分類施策讓“調”有力度。充分考慮全市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類型化糾紛突出的特點,指導縣區在整體推進的前提下,將有限的行政和社會力量分類投入到重點區域。鄉鎮街道綜治中心根據轄區勞資、征地拆遷、經濟債務、家庭婚姻等糾紛發生情況,與住建、人社、自然資源、民政、林草、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協作機制,依托縣級領導聯鄉包村工作機制,加強上下聯動,實現“小中心大統籌”,最大限度將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努力從源頭減少訴訟案件。
堅持綜合保障
建立“一攬子”解決機制
暢通訴求降糾紛。搭建“武威民情e點通”信息平臺,打通平安甘肅信息化支撐管理平臺、隴情e通、12345政務便民服務平臺信息壁壘,每周對矛盾糾紛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做好源頭預防、過程管控、末端治理。在天馬行市民云小程序設置民情e點通模塊,對群眾訴求無差別受理處置,降低糾紛發生率。
強化保障聚合力。組織縣區法院聘任特邀調解員,成立訴前調解團隊,與綜治中心集成作戰。司法局出臺人民調解室和矛盾糾紛調處案件補助辦法,分類給予獎補。持續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發揮3227名專職和創穩網格員作用,經常入戶走訪,排查矛盾排查,推動基層化解。
示范引領促實效。扎實開展“楓橋式綜治中心”創建活動,全市建成40個“楓橋式”基層綜治中心。積極培育“楓橋式工作法”,總結提煉“古浪縣訴調對接解決訴前糾紛工作法”“涼州區‘未訴先辦接訴即辦’工作法”等20余個類型化糾紛調解法,選樹調解典型案例10余個,抓實引領推廣,做實糾紛調處,切實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