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吶~”
夜幕降臨,燈光亮起。白色的幕布上,皮影人閃轉登場,粗獷雄渾的唱腔從幕后響起,端坐在幕前的村民忍不住拍手叫好。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一口道盡世間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痹诟拭C省定西市通渭縣的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一場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滿倉表演的皮影戲在此上演。
古老的傳統文化與法治元素今夜悄然邂逅,碰出的火花點亮了固堆河村的夜晚。
皮影戲亦稱“燈影子”、“燈戲”,乾隆年間在通渭盛行,清代末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戲劇劇種,分“慢板”、“流水板”、“飛板”、“道情”、“散板”等5大類13個板式,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作為非遺傳承人,劉滿倉12歲時便跟隨爺爺的影戲班學唱腔、彈三弦、敲碰鈴、打甩板、雕刻皮影。初中畢業后他繼承祖業,開始演唱皮影戲。
近些年,古老的皮影藝術受到沖擊,戲班已不能維持生計,他只能忙時務農,閑時演出。
劉滿倉還是村上的“法律明白人”。為了豐富和傳承自家的皮影戲,他將學習到的法律知識融入皮影戲,創作了一些普法短?。ㄋ倪M士、忠孝圖),在全縣范圍內演出50場次,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和一致好評。
劉滿倉所在的通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縣現有書畫創作人員3000多人,其中中書協會員14人,不少農民扛起犁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
近年來,通渭縣堅持以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大力弘揚法治精神為主線,以打造地域特色法治文化為目標,將通渭文化與法治文化有機融合,打造“書·法”普法品牌,并挖掘“通渭小曲戲”“皮影戲”“剪紙”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剪紙等地方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非遺+普法”模式。
該縣組織編演《普法教育進萬家》《普法教育進鄉村》《法治花兒遍地開》等普法小曲,設計制作《推進依法治縣 打造平安通渭》《學法用法 社會和諧》等剪紙作品,“非遺+普法”成為當地的特色普法品牌。
幕布上,皮影人隨著古老的唱腔閃轉騰挪;幕布前,固堆河村小學的學生張佳玘、張星辰屏息凝神,謝幕后還跟著劉滿倉學起了皮影戲唱腔。
張佳玘、張星辰是通渭縣的“普法小精靈”。通渭縣今年創新打造“與法‘童’行”青少年普法教育品牌,組建的24支“小小普法隊”,創新“小手拉大手”法治教育模式,實現培養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輻射整個社會的普法新局面。
通渭縣以“小小普法員”為原型,法獸獬豸、毛筆筆頭為靈感設計普法卡通形象作為通渭縣普法“代言人”,生動活潑地融入到全縣普法工作中。并以此為創作來源,創作法治文藝作品——普法歌曲《通渭普法小精靈》,法治快板《八五普法齊宣傳,民族團結共夢圓》。
一個多小時的皮影戲在村民的依依不舍下謝幕,但法治元素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聲依舊在偏遠的鄉村回蕩,成為書畫之鄉平安和諧的美麗音符!